编者按
2022年,盐城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大要求,紧紧围绕“勇当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目标定位,扛起责任、勇于担当,推动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为全省“勇挑大梁”多作贡献,全市高质量发展呈现“经济增、产业提、项目优、转型快、生态美、开放深、能源安、粮食丰、企业兴、民生进”十大特征。
中国海油盐城“绿能港
经济运行稳步增长
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2022年,盐城地区生产总值、规上工业增加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进出口总额、出口总额、贷款余额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持续位居全省前列。预计经济总量全年突破7000亿元,再上新台阶。规上工业总产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进出口总额、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等指标绝对值均实现“上台阶”,分别突破7000亿元、440亿元、200亿元、10000亿元。
产业培育量质双提
整体规模实现新突破
海上风电场
按照“全链条、集群式”发展思路,培育壮大晶硅光伏、动力电池等23条重点产业链,实施重点产业链培育行动计划,产业结构实现从“一业为主”到“多轮驱动”突破性进展,预计全年全市23条重点产业链开票销售突破5000亿元。新能源产业开票销售首次突破千亿,预计全年突破1300亿元;钢铁产业保持千亿级体量规模,预计全年开票销售1700亿元;电子信息产业开票销售保持40%的增速,预计全年达850亿元;汽车产业向新能源汽车加速转型,动力电池产业开票销售实现倍增,中汽研汽车试验场成功上市,成为国内资本市场汽车试验场第一股和盐城现代服务业领域的首家上市企业。实施数字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百度首个江苏智算中心落地盐城,预计全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7.5%。
项目推进优字当头
聚力竞逐布局新赛道
紧扣“科技含量高、增加值率高、能耗水平先进”的总体要求,围绕储能、动力电池等新赛道,大力引建优质项目,推动产业链向价值链中高端环节攀升。成功落户总投资超百亿元的阿特斯光伏储能、天合(大丰)储能、国电投储能项目,以及SKI、比亚迪、蜂巢能源、耀宁等动力电池项目。全年新开工亿元以上产业项目700个,其中在建100亿元重大项目10个(东台智泰储能固态电池、建湖耀宁12GW动力储能电池、射阳比亚迪动力电池、黄海新区金光纤维素、黄海新区滨海港综合能源、大丰阿特斯光伏储能系统、大丰天合储能电池、大丰蜂巢锂离子电池、亭湖立铠电子精密结构件、盐城经开区SK动力电池二期),同时坚持以优质服务推进优质项目,在全市开展“企业大走访、项目大推进、产业大招商”活动,成立全市招商引资领导小组,坚持每月组织项目观摩家家到,出台全市产业项目招引实施意见、重大项目全周期服务推进机制、重大项目联合评价服务等文件,构建起项目签约、开工、竣工、投产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
转型升级加力加快
激活创新发展新动能
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
深入开展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十百千万”工程,累计实施智能化数字化改造项目1804项,覆盖规上工业企业1281家,覆盖面达33.8%。新创成省示范智能工厂7家、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4家、省五星上云企业11家,均创历年新高。坚持以“第一动力”引领转型。实施“科技创新推进年”活动,江苏沿海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中心签约落户,“常盐科创飞地”正式揭牌,北、上、宁、深离岸科创中心建设全面启动。我市独角兽企业数、高新区瞪羚企业数等指标位列苏北首位,江苏润阳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获评江苏独角兽企业,系苏北地区首家独角兽企业。坚持以“第一资源”助力转型。大力实施“黄海明珠人才计划”、名校优生“汇盐行动”,高质量举办第十二届沿海发展人才峰会、中国·盐城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双创活动周江苏分会场等活动,我市2个项目获“创业江苏”科技创业大赛第一名。2022年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中,盐城技师学院“00后”余守安为中国队在电气装置项目上实现金牌“零的突破”。
生态环境向美而行
展现绿色盐城新画卷
省委省政府专门出台《关于支持盐城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的意见》。“低零碳”探索取得突破。制定出台建设低(零)碳产业园实施意见,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获评国家绿色园区,建湖九龙口旅游度假区建成全国首个“碳中和”景区。“水土气”质量逐年向好。国省考断面水质优Ⅲ比例均达100%,新增危险废物综合利用能力20万吨/年,环境空气质量指数逐年向好,连续五年保持全省第一,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84.1%,PM_2.5平均浓度25.5微克/立方米以下。“金招牌”称号持续叫响。在《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上,获颁“国际湿地城市”称号。成功举办首届全球滨海论坛,全市湿地保护率达85.4%,盐城黄海湿地遗产地生态修复案例入选“生物多样性100+全球特别推荐案例”。东台市、射阳县获评第六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湿地滩涂
对外开放深入拓展
全力创塑竞争新优势
一年来,对外开放合作“深植沪苏、深耕海洋、深化韩贸”。深植沪苏:立足长三角一体化产业发展基地、黄海新区两大战略载体,深化盐沪、盐苏、盐常合作,长三角一体化产业发展基地签约落户亿元以上产业项目236个,总投资1635.7亿元。深耕海洋:沿海重大项目实现突破,投资超100亿美元的金光纤维素纤维项目,一期一阶段和一期二阶段分别列入第五批和第六批国家重大外资项目计划。全省单体投资最大的水利项目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开工,盐城港开辟对外航线30余条,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量增速均列全国沿海54个港口前列。深化韩贸:成功举办第四届中韩贸易投资博览会,签约21个项目,总投资约473亿元,实现贸易合作20亿美元。
能源安全保障有力
构建综合能源新体系
积极探索“风光火气氢”一体化开发,国信2×100万千瓦高效清洁煤电等10亿元以上项目开工建设。全市静态储煤300万吨,最大供电能力达850万千瓦。全国规模最大的液化天然气储备基地中国海油盐城“绿能港”在盐投产,全部投产运行后,LNG年处理能力将达600万吨,中海油滨海LNG接收站一期工程已投运。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突破1200万千瓦,占全省25%左右,规模领跑全省,是长三角地区首个“千万千瓦新能源发电城市”,新能源发电量占全市用电量比重60%以上。
粮食保持增产丰收
擦亮农业强市新名片
增产丰收
坚决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重点抓好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预计全年粮食总产144.8亿斤,创历史新高,连续8年超140亿斤,保持全省第一。稻麦两熟亩产1014.1公斤,实现亩产“吨粮”目标。东台市、滨海县创成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盐东镇创成全国产业强镇,盐都区入选首批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单。
稳企兴企成效显著
政策靠前彰显新作为
在全省较早出台帮助市场主体纾困解难20条政策意见、促进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恢复发展10条政策意见、促进消费持续恢复9条措施、稳外贸15条等一系列稳住市场主体的专项政策,全市退税减税降费缓税超130亿元,阶段性降低企业失业保险费5.6亿元,发放稳岗返还资金2.2亿元。积极支持企业“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全年实现100亿级企业超10家、10亿级企业超100家,预计新增“四上”企业2600家。
民生福祉持续增进
开创幸福美好新生活
盐城获2022“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候选城市名单
成功入选2022“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候选城市名单,人民群众安全感达99.21%。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民生支出占比达78%,建成10个城市街道“枢纽式”养老服务综合体、100个示范性“长者幸福食堂”。预计全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3.9万元,增长6.4%,增速快于经济增长。疫情期间开发临时性公益岗位5277个,岗位数、安置数均居全省首位。在全省率先出台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实施办法,全市棚户区改造新开工3.57万套、新建成2.42万套,新改善农民住房1.8万户。
请输入验证码